欢迎访问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

第一届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行知教育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6/29

6月18日,由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主办,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课题组提供学术支持的第一届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行知教育学术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新时代中国教育学体系建设的目标、方法论与路径”为主题,共邀请教育理论领域的8位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报告和前沿对话。论坛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得到来自高校、媒体的多方关注,参会人数达8000余人。

 

一、开幕式

本次论坛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由广州大学马凤岐教授主持。

广州大学副校长吴开俊教授首先致开幕辞。吴教授简要介绍了广州大学近几年在“十四五”期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序列、连续三年保持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百强和打造“2+5”(即两大创新枢纽、五个交叉)创新平台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提供的学术支持表达衷心的感谢,并预祝本次学术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最后致辞。他首先指出,本次论坛主题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它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党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他还提到,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成立40年来,一直致力于探讨和解决教育的根本性、普遍性、整体性问题,积极参与中国教育事业的变革与发展,进而推动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持续发展,这种促进理论与实践双向滋养、双向建构、双向转换的发展思路,与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行知教育”论坛的“行知取向”高度契合。最后,他希望参与论坛的各位中国教育学界顶尖专家和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共同努力,推动新时代中国教育学体系的建设与持续发展。

二、主题研讨

(一)主题报告I

undefined

报告1: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生命力

报告人:东北师范大学 柳海民教授

柳海民教授认为,教育学话语体系生命力指具有原创性、辐射性、认同性、持久性、科学性和经典性的教育学话语,其生命力在话语缘起、话语构成、话语性质、实践辐射、历史过程、空间广度上具有独特表征,中国教育学话语面临着能引领世界教育话语的理论主张较少、能被外国学者翻译引证的当代教育话语较少和值得他者学习的教育话语较少的困境。柳教授进一步指出了提升教育学话语体系生命力的突破之路,即弘扬求理学统,增强实证研究和走入教育实践、促进求理与实证结合。最后,柳教授呈现了团队的实证研究成果,包括实证研究的主要项目、实践中生成和应用的理论等,印证了坚持求理的哲学研究和加强实证、实证研究结合的必要性。

报告2: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教育学科发展

报告人:北京师范大学 朱旭东教授

朱旭东教授基于大局意识和宏观视野,将中国教育学科的建设放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等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进行探讨。朱教授指出,应该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作为大国崛起、中国人民追求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视域逻辑出发探讨中国教育学科的建设。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在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形势等剧变的条件下,中国教育学科的建设应该服务稳固国家安全,服务强国建设,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服务于原始创新,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报告3:中国教育学体系建设:何为“中国”、什么“体系”、如何“建设”?

报告人:华东师范大学 李政涛教授

李政涛教授基于“中国”、“体系”、“建设”三个核心概念的剖析,深度阐释了论坛主题包含的何为“中国”、什么“体系”、如何“建设”三方面。首先,从理论视角出发阐明“中国”这一概念,它是一种态度、视角、方法和典范;其次,中国教育学体系包含价值体系、概念体系、目标体系和方法论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需要夯实的社会基础、文化基础、理论基础、政策基础以及实践基础,更需要将其置于国际背景和全球视域下进行探讨,以争取国际教育学界的认同。最后,李教授为建设中国教育学体系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强化多元融合,包括政策、理论与实践融合,不同研究范式融合;第二,强化多元对话,包括政策、理论与实践对话,教育学与相关学科对话;第三,强化教育学的多元素养,包括明确中国自觉、教育学自觉、贡献自觉的学术使命,扩展跨学科、跨国际、跨时代的学术视野,提升从解释、描述、运用到建构的学术能力。

报告4: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

报告人:南京师范大学 冯建军教授

冯建军教授从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构词出发,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内涵,阐明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四个视角和四个构建路径。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可以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和教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具有促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创新发展的理论意义,更好地阐释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实践意义,以及增强中国教育学的国际话语权、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软实力”的社会意义。冯教授进一步分析了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视角、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视角、教育学的学科视角等四个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视角,并提出了其构建路径。

 

(二)对话研讨I

柳海民教授、朱旭东教授、李政涛教授、冯建军教授的报告引起热烈反响,引发线上观众的激烈讨论。四位教授围绕报告主题进行了对话,并回应了线上观众的部分提问。

(以上环节由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王卫东教授主持)

 

(三)主题报告II

报告5: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报告人:陕西师范大学 陈鹏教授

陈鹏教授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策略。陈教授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相对比较薄弱,主要存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的类型特征不明显、理论基础不明确、课程特质把握不准确、教学范式构建不清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据此,他提出了以技术哲学为基础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以活动课程为抓手把握职业技术教育特质,以实践教学为依托构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范式,以统一的界定标准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路径。

报告6:教育学体系建构的取向与向度

报告人:华南师范大学 胡劲松教授

胡劲松教授从教育学面临涵义宽泛含糊、教学备受诟病和教育学思维特色不显三大困境出发,基于对国内有代表性的9部本科生教育学教材、3部研究生教育学教材和4部教育学专著知识体系的梳理,分析比较了学界对教育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基本定位,指出了教育学体系建构的取向困惑,提出了可能的向度选择。胡教授认为,当前教育学体系建构呈现出体系取向的自洽纠结与问题取向的自觉烦恼。在体系取向上,存在分类、方法论和结构的三重困惑。在问题取向上,则面临真问题与假问题、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三重烦恼。胡教授主张,建构教育学体系应注重内容向度、主体向度和方法论向度的有机统一。在内容向度上,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育的必要性、人的可教育性、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的有限性等基本问题;在主体向度上,应立足行动逻辑,分类呈现研究者、学习者和决策者的认识和行动主线;在方法论向度上,应实证和解释并重,既注重教育理论的证成,也要对真实教育世界作出解释。

报告7:新时代中国教育学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报告人:清华大学 石中英教授

石中英教授基于“教育学体系及其建设”内涵的充分解读,分析教育学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探索新时代中国教育学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他认为,“教育学”的概念包括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及其教材名称、一种人才培养专业类型、一个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名称、一种系统性教育研究活动四种理解。“教育学体系建设”包括教育学课程与教材知识体系、教育学专业体系、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活动及研究体系建设四重任务,并论述了四重任务间的层级关系,强调了教育学活动体系建设在整个教育学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他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学界前辈们的努力下,以上四个体系建设取得了比较积极的新进展和比较丰富的新成就,但是,离政府的期望与要求还有距离,也不能很好地反映教育实践不断变革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要求。最后,石中英教授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学体系建设进入又一个反思和重构的时代,其反思的内容和建设的任务远远超出上个世纪九十年来开始的元教育学研究热潮。新时代中国教育学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学体系”的关键目标展开,在四个任务层面上不断发力,同时要注重传承教育学家精神,树立教育学的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

报告8:教育学:中国的和世界的

报告人:广州大学 马凤岐教授

马凤岐教授对教育学的结构、方法论进行了分析,探讨中国教育学与世界教育学的关系,探索中国教育学的未来进路。他认为,中国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中国价值和人类共同价值,使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研究中国教育实践问题。中国教育学体系是面向世界开放的,而不是封闭,与世界教育学体系是相互交叉重叠,而不是相互排斥的。中国教育学体系只有在对中国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的研究中,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理论,才能成为世界教育学的主流。

陈鹏教授、胡劲松教授、石中英教授、马凤岐教授的报告得到热烈反响,引起线上线下观众的共鸣。四位教授围绕报告主题进行了对话,并回应了线上观众的部分提问。

(以上环节由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蔡辰梅教授主持)

 

三、论坛总结与闭幕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苏启敏教授致闭幕词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苏启敏教授对论坛研讨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致闭幕词。苏启敏教授首先向出席本次学术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与会嘉宾、同行、媒体朋友,以及为学术论坛顺利举办付出了辛勤劳动的老师和同学致以诚挚的感谢。本次学术论坛充分彰显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学术魅力和报告本身的深厚学术底蕴。他指出,本次学术论坛是一个良好的契机,让教育研究学者能够重新审视中国教育学体系建构在目标、方法论和路径方面的未来走向,为落实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提供了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最后,苏启敏教授向各位专家、与会嘉宾、同行、媒体朋友发出邀请,期待在第二次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行知教育学术论坛再相聚,再次共商教育发展大计,再次擦出思想碰撞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