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0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广州大学、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高端学术论坛——“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圆桌对话”顺利召开。本届圆桌对话通过搭建高质量的对话平台,汇集了诸多高等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大计。
一、开幕式

在开幕式中,有4位领导致开幕词,为本届圆桌对话的召开给予大力支持和方向性引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贵华副院长提到,自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大湾区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就大湾区未来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与研究,他提出以下几点体会:一是要聚焦国家和大湾区重大战略需求谋良策,着眼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方向,不断推出有高度、有宽度、有深度的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是围绕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解难题,创造性提出研究对策,发挥1+1+1>3的成效,做出中国湾区的教育特色;三是要强化协同创新,打造区域高等教育研究新高地。
广州大学吴开俊副校长首先对本次圆桌对话的举办表示祝贺,接着介绍了学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取得的系列进展和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学校确定了面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打造2大创新枢纽,聚焦培育5个交叉创新平台“2+5”的学科与科研创新平台;注重原始创新,实施科技攻关计划;立足国家所需、高端定位,全面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等基本发展思路。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大局,学校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合作办好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努力扩大在校港澳台学生数。打造大数据、认知科学与智慧教育交叉创新平台,学校将通过打造这个创新平台,推进教育学学科群建设,强化高等教育研究所、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发展与教育政策研究院的服务功能,为广州市高等教育与港澳地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吴新华副院长提到,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形成了立足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实施平台加项目的开放式的高等教育研究运行的机制,为广州市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提供专业的智力的支撑。具体表现在研究院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发挥区域教育智库的作用;建设研究平台,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为依托,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中国教科院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研究中心,申报了广东省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未来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引,广州市作为大湾区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军,先行先试,创新发展,探索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高地。
广州市教育局谷忠鹏副局长提到,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为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高校约160所,不仅在4大湾区中数量领先,而且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水平大学偏少,特别是大湾区内地缺乏一流的研究性大学,难以适应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广州地区高校积极探索与港澳地区高校进行学分互认,强化三地高校之间的整体合作与协同。此外,广州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聚焦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与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广州市将努力推动粤港澳高等教育高质量合作与发展,推动广州高校在师资互聘、学分互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与港澳及国外高校深度合作。
二、专家报告
本届圆桌对话邀请了12位专家进行主题汇报和交流,会议分别由汤贞敏研究员和马凤岐教授主持。

1.上午专场
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以《大学形态多样化的世界态势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为题,主要介绍了不同大学的类型及理念,他认为任何类型大学的建立,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既要考虑大学的理念,也要考虑到大学所处的环境,这意味着办大学必须扎根本土需要。所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学校的建设也应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创新性地探索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水平和质量的反映。
华南师范大学卢晓中教授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基本路向》为题,将经济学领域的“集群”概念应用到高等教育的研究中,重点探讨了“如何使‘集群’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在实践中引起变革的一种手段”。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基本路向:一是要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二是发展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多样性;三是推动以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为重点的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管理的一体化。
香港岭南大学莫家豪教授做了题为《发挥香港高等教育优势:参与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体系建设》的主题报告,重点阐述了如何发挥香港的大学在参与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体制的优势和如何助力打造湾区未来的教育高地。
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做了《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主旨报告,对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报告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过去的“报告”大多是围绕如何学习,如何自己获得知识的、增长知识,改变个人社会地位,而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报告提出“教育是一种社会契约”。“报告”认为人类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学习,思考学生、教师、知识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华中科技大学陈廷柱教授在《以公共价值引领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主题报告中,提出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需要以新的价值站位——公共价值,去审视区域内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总体是高开低走,即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定调很高,从发展目标到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越走越低,没有摆脱区域本位的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策略选择。陈教授基于“价值、能力与支持”的三圈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以公共价值为第一性原理,积极谋划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具体事项。
广州大学刘晖教授做了题为《广东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的政策效应评估》的主题报告,报告围绕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以DID(双重差分法)分析了该计划第一期“冲补强”政策的效应,进一步探讨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高等教育政策还将持续多久,能够走多远和政策的价值选择去向何方等问题。

2.下午专场
清华大学石中英教授在题为《面向终身学习的大湾区高等教育新体系》的主题报告中,分析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他认为《规划》对于“高等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精英化”“体制化”和“正规化”的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积极促进科技、经济发展,“工具化倾向”也较为明显。有鉴于此,石教授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从“共同愿景”“弹性学习”“开放课程”“标准透明”四个方面,构想了“指向终身学习的大湾区高等教育新体系”。
北京大学的陈洪捷教授在题为《制度创新与学术创新》的主题报告中,提出制度创新与学术创新遵循不同的逻辑,制度创新的动力在实践中但往往不是来源于学术;学术创新是一直进行的行为,源于研究者对学术本身的热爱。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建设固然需要很多大刀阔斧的制度性的建设,但其真正目的是为促进教学和科研活动。
香港大学杨锐教授在题为《香港的教育学术也需要经历一个“觉醒时代”》的主题报告中,借用了“学术觉醒”一词,在分析了“被禁锢的头脑”和“学术殖民主义”两个概念后,他认为香港人文社会科学总体上兼备了上述的两种情况。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缺乏民族文化认同,缺乏文化自觉,欠缺格局。对于具备文化自觉的学者而言,“一国两制”是一个觉醒的机会,是自身发展的机会,也是将我们的文化推向世界,并为世界做出贡献的机会。
浙江大学的张应强教授做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从“生态合作”到“心态合作”》的主题报告,他认为费孝通先生的“生态研究”—“心态研究”方法论,对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具有方法论的启示。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而言,既需要从物理形态来理解合作——形式和形态上的合作共存,也需要从文化和心理层面来理解合作——共识和共荣。
华南师范大学李盛兵教授在题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的主题报告中,以不平衡理论分析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现状,以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去分析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如何走向平衡。他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高等教育发展的平衡路径,包括经济发展、涓滴效应、研究型大学的建立和开放课程建设四个方面。
东莞城市学院李树英教授在题为《粤澳横琴深合作区大背景下澳门高等教育如何促进澳门经济产业适度多元发展》的主题报告中,围绕“澳门高等教育如何促进澳门经济与产业适度多元化?澳门高等教育能够发挥什么样的角色?”提出扩大教育用地和招生规模;引入国际范围,特别是葡语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联合研究生院,联合培养高端研究型人才,实施产业孵化、产教融合等;培养适度实施高等教育产业化;将高等教育变成人才蓄水池,集聚人才,助力专业人士,建立高校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构建多维度的制度和体制创新。

三、闭幕式
与会专家的报告引发了线上线下参会人员的热烈反响,穿插在12位专家主题汇报中的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听众分别就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青年教师职称晋升、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问题,与参会专家进行互动。最后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马凤歧教授对会议进行总结,他认为本次圆桌对话给未来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了很多智慧和宝贵经验,也提供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学术思想。大湾区内外的专家学者所提出的学术观点,超出了大湾区的制度和利益,涉及到人类利益共同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次圆桌对话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参会人数逾3000人次,线下共有来自广州大学、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人员参会,引起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