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

天文学科前沿问题研讨论坛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0/11/05

一、论坛背景

对当今天文学研究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涉及的研究领域涵盖星系和宇宙学、恒星和星际介质、黑洞和致密天体、天文技术和方法等。

二、论坛主题

天文学科前沿问题研讨论坛

三、时间地点

时间:2020年11月8日9:00

地点:图书馆附楼5楼报告厅

四、参与人员

物理学及天文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师生。

五、论坛安排

本次会议计划为期1天(2020年11月8日),上午计划举行天文系成立大会,下午计划举行天文学科论坛。会议地点计划在广州大学图书馆附楼5楼报告厅。上午的天文系成立大会计划邀请校外专家、校领导、院系领导致辞,赠送/接受贺礼,进行天文系揭牌仪式,参会人员合影等;下午的研讨会计划安排约10个学术报告(报告人、报告题目、报告内容简介见附件),每个报告约15分钟,其间有一次约20分钟的茶歇时间。

附:主题报告专家简介

主题报告专家简介

主讲人:陈建生,院士,1938年7月生于福建福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天文学系创系主任、教授。曾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与其他学者合作首次得到类星体吸收线光谱中Lya1Lyg的强相关,以及Lya1Lyb强相关的最好结果,从而确证了高红移宇宙空间原始氢云的存在与同事合作通过分析类星体吸收线证明了高红移星系的存在,并通过对元素丰度的测定和比较显示出星系化学组成在百亿年内的演化在国内率先开展类星体物端棱镜巡天,发现上千个类星体候选者。结合我国条件,发展了实测手段并开展研究首次提出并与同事一起实现了在施密特望远镜上用CCD进行多天体同时快速测光的方法,开辟了一条大样本天文研究的新途径。

主讲人:周又元,院士,1938年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京。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5年晋升为教授,曾任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和宇宙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高能天体物理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天文学科评审组、国家教委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天文组、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物理组、中国科学院天文学专家委员会、国家科委天文攀登项目专家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天天文组等组织成员, 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和宇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1988年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第二届特殊成员。1984年和1989年任天体物理学报和天文学报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是天体物理中的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宇宙学和宇宙大尺度结构、高能天体物理等,迄今已发表研究论文近百余篇和专著《天体物理选讲》。论文大多数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天体物理学术刊物上。一些论文被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天文和天体物理年评》等介绍和引用。曾获中国科学大会奖;两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优秀奖、中国科学院杰出中青年科学家成就奖。主讲过“普通物理”、“基础理论物理”等大学生课程10门,天体物理研究生课程6门,培养了1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曾获安徽省教学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奖等。

主讲人:叶叔华,院士,1927年6月生于广州, 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该台台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上海市科协主席。

50-60年代,主持建立和发展中国综合世界时系统,其精度从1963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70-80年代,从事地球自转研究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我国建立,使上海天文台成为亚洲唯一的具有三种新技术设备的国际地面参考坐标基准站,叶叔华开拓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并与美国宇航局以及法、德、俄、日、澳等有关研究机构在多个研究项目合作。90年代,叶叔华倡导并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的专家,共同承担国家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叶叔华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历时十年,采用新技术取得的数据,得出我国地壳运动第一个定量图象,同时开展了有关的研究,在多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4年,叶叔华发起成立“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合作计划,得到许多国际同行的支持。1995年,APSG计划得到国际大地测量联合会的决议支持,1996年,首届APSG在上海召开,叶叔华当选为该计划主席。

叶叔华倡导将射电甚长基线(VLBI)技术应用于空间探测。本世纪初,在我国探月工程中VLBI技术列为探月卫星测轨的重要手段,我国VLBI天文测量网作为测控系统的测轨分系统在嫦娥一号测轨中起到关键作用。叶叔华作为“VLBI测轨分系统”的顾问,一直关注分系统工作的开展,并且推动把VLBI技术应用到其他深空探测项目上。

叶叔华曾获国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市、何粱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上海市三八红旗手、首届“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鉴于叶院士在天文领域中杰出的贡献,1997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有关委员会批准,紫金山天文台把该台发现的小行星3241号命名为“叶叔华星”。

主讲人:崔向群,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项目总工程师。曾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国际天文学会光学红外分会组委和天文仪器委员会组委,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曾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从事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研究。在欧洲为世界最大光学望远镜VLT核心部分(8.2米主动变形镜面)作出重要贡献。1994年回国,负责研制成功有多项国际前沿新技术的、自主创新的世界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LAMOST,在国际上发展了新型的主动光学,并由此开启了我国望远镜研制采用主动光学技术的新时代,同时将我国望远镜研制水平推进到国际前沿,为我国研制下一代极大口径望远镜创造了条件。在我国首先成功发展主动压力抛光盘磨制镜面方法。是南极冰穹A天文观测的主要发起人。

主讲人:武向平,院士,1961年1月27日出生于陕西省黄龙县。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宇宙学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天体物理和观测宇宙学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较早建立了星系团的强引力透镜统计理论,提出了在星系团中心存在致密暗物质核的思想;解释了利用微引力透镜效应寻找银河系晕暗物质实验所发现事例的成因,为认识银河系暗晕的物质构成起了积极作用;利用光学、X射线和引力透镜三种方法联合测定了诸多引力透镜星系团的中心质量,发现传统方法之偏离;利用星系群和星系团的X射线和光学观测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其动力学特性,所建立的统计相关关系被广为采用;领导了在新疆天山地区建设用于‘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的大型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21CMA,成为国际上较早开启宇宙再电离探测的重大设备。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11年度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主讲人:方成,院士,1938年8月生。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1981年升为副教授,198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和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0年至1982年在法国巴黎天文台做访问学者。1988年至1989年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特别成员,并任天文和天体物理分中心主任。1993至1997年任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1998至2002年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2003至2009年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副主席。2004-2009年任江苏省科协副主席。1990年至2001年先后六次被法国巴黎天文台和日本国立天文台邀请为客座教授赴法、日合作研究。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文学科评审组组长、国际太阳物理(Solar Physics)编委、攀登计划“天体剧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和研究”首席科学家、天文与天体物理期刊(ChJAA,英文)主编等职。现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太阳物理。主持设计和研制了我国第一座太阳塔,创建了太阳塔实验室。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和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70篇,在耀斑大气演化、耀斑动力学模型和谱线不对称性,白光耀斑、日珥、黑子、微耀斑和埃勒曼炸弹等的半经验模型,耀斑时氢的非热电离和激发效应和光谱诊断耀斑非热过程,太阳大气低层的磁重联等许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与合作者撰写专著一部,曾任大辞海(天文学部分)分科主编,并多次参与《辞海》、《天文学名词》等的编辑。应邀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上报告数十次。1985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4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1998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的称号。2008年获得法国巴黎天文台名誉博士荣誉称号,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中国科学家。为表彰其贡献,国际编号为185538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方成星”。

主讲人:韩占文,院士,1980-09--1984-07,河北大学,学士;1984-09--1987-07,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硕士;1991-09--1995-09,剑桥大学,博士;1987-07--1991-08,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1995-10--1998-07,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副研究员;1998-08--现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

通过LAMOST二期中分辨率光谱巡天大样本数据(以及三年后发射的中国空间站CSST望远镜),对双星族的基本性质及其对恒星光谱型和金属丰度的依赖进行系统性统计分析,为星族合成研究提供准确的、关键的物理输入;搜寻并构建处在双星重要演化阶段(包括大质量双星、非相互作用黑洞/中子星双星、热亚矮星等)的观测样本,研究双星物质交流和公共包层抛射两个关键物理过程;建立普适的双星星族合成模型,研究致密双星的形成、演化和引力波辐射性质。

主讲人:常进,院士,1966年7月生,1992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7月获博士学位。现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兼)、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南京欧美同学会(南京留学人员联谊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空间伽玛射线、高能带电粒子尤其是电子的探测技术方法及科学实验研究,是中国空间天文学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常进创新发展了一种高能宇宙线电子探测的新技术方法,并成功应用于美国南极长周期气球探测ATIC实验。基于该技术方法,常进提出并作为首席科学家领导实施了“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专项的首发星)项目。“悟空”号于2015年12月17日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天文卫星零的突破,一些关键性能指标世界领先,已在电子宇宙线与质子宇宙线的能谱测量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常进还率领团队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先后为神舟二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成功研制了伽玛射线谱仪,先后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4完成人)、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独立完成人)、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第40完成人)、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2018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天文学奖)、2018年中国天文学会张钰哲奖、2018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8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9年(首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技奖、2019科技江苏年度科技人物等奖励。

主讲人:景益鹏,院士,1964年1月9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籍贯浙江慈溪。1984年毕业于原杭州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1991年在意大利高等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长期从事宇宙结构和星系形成的数值模拟、理论研究和观测分析。在数值模拟方面,自主建立了一套针对宇宙高密度区域的多层网格、自适应P3M方法,开展国际领先的宇宙学数值模拟。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描述暗物质内部结构的三轴椭球模型,被观测证实,已被广泛应用于宇宙结构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在观测分析方面,提出暗晕占有数模型方法,并首次应用于星系巡天,建立了星系与暗物质分布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对宇宙暗物质结构的认识,该方法已成为测量星系周围暗物质分布的标准方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等。